儿童本位论(theory of children as standard for education)是一种教育理论,它强调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儿童的本性和需求来制定。这一理论起源于古希腊智者派的个人本位论,流行于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由法国哲学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和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等人提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理论建构与变革的动力,是否遵循了“儿童本位”,也成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评价标准。[1] 主要观点
儿童本位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1、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原则,即顺应儿童的天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进行教育,以促进儿童天赋能力的发展。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育方法。 2、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而非特定的职业角色。卢梭认为,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是为了适应某种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