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抗日回族英雄、山西晋城籍烈士
马骏(1881-1945年6月2日),字君图,回族清代山西省泽州府凤台人(今山西晋城城区人),祖籍宁夏,其父是明代回族将领马文升的后裔,因开骆驼店落户今山西晋城城区东关。[1][2]
马俊自幼聪颖,童年在私塾读书,1901年中秀才,1902年在山西大学西斋就读,毕业后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山西省阎锡山政府的驻军代表、河东观察使、河东道尹,以及国民党山西省民政、教育厅厅长和山西省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代表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到晋城,向民众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并组织了回民武装奋勇抗击日军。不幸被俘后,恪守民族气节,宁死不屈。1945年6月2日,日军由晋城向长治撤退时,押解马骏行至高平途中,被日军摧残致死。[1]
2009年12月,马骏故居被晋城市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基本信息

马骏(1881~1945),字君图,回族。祖籍宁夏,其父因开骆驼店落户今晋城城区东关。马骏自幼聪颖,19岁中秀才。清末废科举改学校,他考入山西大学西斋。毕业后,应试留学英国牛津大学。由伦敦归来留住日本时,与阎锡山商震等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旋被孙中山派往山东发动革命。辛亥革命后由山东调回山西,阎锡山选派马为驻京代表。1913年改任河东道尹,驻运城。为镇压反阎势力,推行村闾政治大卖其力,杀人很多。晋南政局稳定后调任民政厅长,将省内“才能平庸,素无政绩”的数十名县长尽予撤换。舆论大哗。阎锡山恐事态闹大,改任马骏为河东盐运使,又改任教育厅长。任教育厅长不久,着手整顿教育,撤换高等及中等学校校长多人,又因调解学生运动事遭阎猜忌,改任实业厅长。[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