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球(学名:Trifolium lupinaster)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豆科、车轴草属植物。全草长30-60cm。根多分枝。茎略呈四棱形,表面有细纵纹,质脆,易折断。掌状复叶;托叶膜质,鞘状抱茎。小叶5,多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狭椭圆形,长2.5-4cm,宽0.5-1.2cm,边缘具细锯齿,两面侧脉隆起,下面中脉有稀疏柔毛,近无柄。有时可见暗红紫色头状花序及线状长圆形荚果。气微,味淡。这种植物分布中国新疆、东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此外,苏联西伯利亚也有分布。 野火球抗寒耐旱,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适于中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种植,可供建造人工草地和水土保持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粗壮,发达,常多分叉。茎直立,单生,基部无叶,秃净,上部具分枝,被柔毛。掌状复叶,通常小叶5枚,稀3枚或7(-9)枚;托叶膜质,大部分抱茎呈鞘状,先端离生部分披针状三角形;叶柄几全部与托叶合生;小叶披针形至线状长圆形,长25-50毫米,宽5-16毫米,先端锐尖,基部狭楔形,中脉在下面隆起,被柔毛,侧脉多达50对以上,两面均隆起,分叉直伸出叶边成细锯齿;小叶柄短,不到1毫米。 头状花序着生顶端和上部叶腋,具花20-35朵;总花梗长1.3(-5)厘米,被柔毛;花序下端具1早落的膜质总苞;花长(10)12-17毫米,萼钟形,长6-10毫米,被长柔毛,脉纹10条, 萼齿丝状锥尖,比萼筒长2倍;花冠淡红色至紫红色,旗瓣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稍窄,几无瓣柄,翼瓣长圆形,下方有一钩状耳,龙骨瓣长圆形,比翼瓣短,先端具小尖喙,基部具长瓣柄;子房狭椭圆形,无毛,具柄,花柱丝状,上部弯成钩状;胚珠5-8粒。荚果长圆形,长6毫米(不包括宿存花柱),宽2.5毫米,膜质,棕灰色;有种子(2)3-6粒。种子阔卵形,直径1.5毫米,橄榄绿色,平滑。花果期6-10月。 4月下旬或5月上旬,当5厘米的土壤温度稳定在10-12℃时返青,出苗不久即抽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