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灵芸

《拾遗记》中人物
薛灵芸,东晋王嘉志怪小说《拾遗记》中的人物,魏文帝曹丕的宫人,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之内,不用灯烛之光,裁制立成。非夜来缝制,帝则不服,宫中号为针神。[1]
薛灵芸的故事在正史中虽无记载,却由于许多野史笔记偶尔提及,如《拾遗记》、《太平广记》、《艳异编》等,渐于后世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美女形象。

人物生平

薛灵芸是常山人氏(今河北正定县)。其父名叫薛业,是酂乡亭长。母亲陈氏,随丈夫住在亭旁。他们那里十分贫穷,夜里妇女们聚在一起纺纱,点燃麻[gǎo]以照亮。待薛灵芸十七岁那年,已是容颜绝世。闾中的少年,纷纷趁夜色悄悄潜来偷看她,但是一直没能得见。咸熙元年,谷习出任常山郡守,听说乡亭长有美女,而家境甚贫。当时魏文帝选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宫。谷习以千金聘走了薛灵芸,然后将她献入宫中。薛灵芸与父母告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在登车上路时,泪水不可抑制,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还未到京师,壶中的泪已凝如血色。
魏文帝以雕刻着花纹的十辆车迎接薛灵芸。车皆镂金为轮[wǎng],丹青画,前后缀满了宝石;铃铛锵和鸣,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林野。所驾的青色骈蹄牛,可以日行三百里。这种牛是尸涂国进献的,蹄子与马蹄一样。路边烧石叶香。这种石头层层叠叠,形状如云母,所发的香气可以避恶疾,是腹题国进献的。薛灵芸去京师的一路上,数十里点起膏烛,久久不熄灭。车子走过的路,尘土遮蔽了星月,时人称为“尘霄”。筑赤土为台,台基三十丈,列膏烛于台下,名叫“烛台”,远望如流星坠地。大路两旁,每隔一里铸一铜表,高五尺,以标志里数。因此有路人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