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

春秋时期孔子弟子
公冶长(前519年—前470年),复姓公冶,名苌,字子长,又字子芝,汉族,春秋时期齐国人(一说鲁国人),出生于山东诸城贾悦镇近贤村。他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和女婿,被誉为“七十二贤”之一。公冶长一生治学,多次拒绝鲁国君主请他为大夫,而是继承孔子的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的文士。鲁哀公二十五年,公冶长去世,享年五十二岁,被累赠高密侯,并从祀孔庙。据传,公冶长通晓鸟语。《论语》第五篇名为《公冶长》。唐玄宗尊公冶长为“莒伯”,宋真宗则加封他为“高密侯”。明嘉靖九年,公冶长被改称为“先贤公冶子”。[1][2]

人物生平

公冶长(gōnɡ yě cháng),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名列第二十。自幼家贫,勤俭节约,聪颖好学,博通书礼,德才兼备,终生治学不仕禄。相传通鸟语,并因此无辜获罪。一生治学,鲁国君主多次请他为大夫,但他一概不应,而是继承孔子遗志,教学育人,成为著名文士。深受孔子赏识。据《论语》记载,公冶长曾因不明原因被囚禁,但孔子认为他无罪,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公冶长婚后,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子犁,早亡,一个叫子耕。公冶长在相城黄埭一带教过书,带领当地百姓疏浚拓宽了鹅真荡至元和塘的河流。
公冶长雕像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