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介祺-抖音百科
陈介祺(1813年-1884年),字寿卿,号簠[fǔ]斋、海滨病史、齐东陶父,晚号酉生。[1][2]他是中国清代金石学家,清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3][4]陈介祺出生于山东潍坊潍城区,是清朝官员和金石学家。[5][6] 人物生平
陈介祺(1813~1884),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他嗜好收藏文物。著有《簠斋传古别录》,《簠斋藏古目》、《簠斋藏古册目并题记》、《簠斋藏镜全目钞本》、《簠斋吉金录》、《十钟山房印举》、《簠斋藏古玉印谱》、《封泥考略》(与吴式芬合辑)等。 早期经历
自幼勤奋好学,聪颖强记。青少年时随父在京求学,19岁即“以诗文名都下”。1835年(道光十五年)中举人,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中进士。此后10 年间,一直供职翰林院,官至翰林院编修。居京时广泛涉猎各种文化典籍,对于经史、义理、训诂[gǔ]、辞章、音韵等学问,无不深入研究,而尤酷爱金石文字的搜集与考证。曾向当时著名学者阮元求教质疑,并与何绍基、吴式芬、李方亦等许多金石学者互相切磋。他不惜巨资搜集文物,仅三代、秦汉古印一项,就有7000余方。1850年(道光三十年),他在家乡潍县城内旧居建成“万印楼”一幢。在许瀚、吴式芬、何绍基等人协助下,他将所收藏的古印、封泥反复鉴别,系统整理,编成《簠斋印章》。他在京时,目睹朝廷丧权辱国,不满官场腐败,咸丰四年(1854年)借口处理母亲的丧事返归故里,从此不再复出为官。回到潍县后,专心致志从事金石研究,到处购求文物,每得一器一物,必察其渊源,考其价值,解奇释疑,一丝不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