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

唐代佛教唯识宗信奉的主要典籍之一
《成唯识论》(梵文:Vijñaptimātratāsiddbi-śāstra[1]),亦名《净唯识论》,是唐代佛教唯识宗信奉的主要典籍之一[2],也是唐代高僧玄奘[3]佛教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代表作[4]。它是对《唯识三十论》的解释性撰述,由护法等撰,玄奘于显庆四年(659年)始编译,由玄奘弟子窥基笔受而成,沈玄明为之序[2][5]
《成唯识论》宣扬心有境无,即外在客观世界是虚假的,心是真实的[4]。它以“心识”为心的自体“心王”与心理现象“心所”的涵概性范畴,它将“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纳入“心识”涵括之中,用以支持和阐说自己“心识”变现生起的学说[6]
《成唯识论》阐述一切心和物的现象均由“识”产生,“识”是万物的本原,客观现象不能离开“识”独立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4]

图书介绍

佛教论书。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玄奘[róu]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10卷。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成唯识论》是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