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观音造像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物
鎏金铜观音造像(民间俗称“水月观音”)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文物,高53厘米。于1958年在浙江省金华市区(原金华县)密印塔寺的万佛塔地宫出土,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被视为中国古代金铜造像的代表作。[1][4][5]
鎏金铜观音造像于1959年远赴京城,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并展出。2010年10月,在金华市举办了“金色的回归,万佛塔文物返乡展”。[4][5]2013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金铜佛造像》特种邮票中,每套6枚,水月观音也在其中且位列第一。2016年,文化遗产日期间,金华市文物局正式启动水月观音复制计划;同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国家博物馆为金华市博物馆复制唯一一件鎏金铜观音造像用于展览;2017年3月23日,这尊唯一的复制品带着国家文物局核发的“身份证”抵达金华市,同年4月,在“越地佛韵——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60周年特展”展览展出,并在金华市博物馆陈列的地宫复原场景中长期展出。[4][2]
2023年4月21日,在浙江金华万佛塔地宫出土文物展中展出。[4][2]同年,澳大利亚时间10月25日上午10时,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向中国返还了3件珍贵文物艺术品,归还仪式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举办,其中包括鎏金铜观音造像。[6]

名称含义

鎏金铜观音造像,民间俗称“水月观音”。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东晋十六国以来,佛造像开始增多。最初,人们继承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用青铜铸造佛像,有的表面涂金,称为“金铜造像”。[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