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

民国时期著名学者
翁文[hào](1889年7月26日—1971年1月27日),字咏霓,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是中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奠基人之一,[2]也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3]
翁文灏出生于商绅家族,家庭条件优越。6岁时进入私塾读书。[4]1902年,他考中秀才,[1]之后到上海震旦学院读书,在法国天主教会所办学校学习外文。[3]1908年,他赴比利时留学,并于1912年获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学博士学位。[2][3]1919年,他通过对中国内生矿床的综合研究,发表了《中国矿产志略》。1920年12月,他实地考察了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大地震,并相继发表了《甘肃地震考》《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论》等著作。次年,他与丁文江合著出版了《中国矿业纪要》。1927年,他首先发现和确定了东亚地质历史上重要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于次年发表《华北水平运动产生之构造》一文,提出推覆体(纳布)构造的重要意义。1930年,他组织建立中国自建的第一个地震台。他在地质调査所建立了多个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人才。1934年,他与竺可桢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任首任会长。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35~1949年,他担任中华民国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行政院院长、总统府秘书长、中央研究院院士等职务。[2]1951年,他经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回到中国,被毛泽东称赞为“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1954年后,他任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同时,他仍专注于中国的地质事业。1971年1月27日,他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后移葬于北京万安公墓)。[3]
翁文灏作为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四大奠基人之一,参与创建中国首个地质管理机构,对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致力于地质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学人才。[3]他的重要著作有《中国地史浅说》《中国山脉考》《中国煤炭分类与标号命名法》《金属矿床分布之规律》《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与岩浆活动》《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锥指集》《中国石油地质问题》,并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了《中华民国新地图》等。[2]

人物生平

家庭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