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的祖父母是东欧犹太移民,1905年为躲避俄罗斯帝国对犹太人的屠杀搬迁至美国的德卢斯城。[13]高中时期,鲍勃·迪伦组建了乐队,开始正式的演出与比赛。[22]1959年9月,鲍勃迪伦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大学期间鲍勃·迪伦在演唱过程中开始创立自己的风格。[11]1961年鲍勃·迪伦辍学后来到纽约,他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订了合约开始演艺生涯。[23][11][24][25]1962年,鲍勃·迪伦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鲍勃·迪伦》(Bob Dylan)。[23][1][26]次年他发布的第二张专辑《随心所欲的鲍勃·迪伦》(The Freewheelin'Bob Dylan)使他声名鹊起。[27][28][26]同年8月28日,歌手琼•贝兹(Joan Baez)与鲍勃·迪伦在马丁·路德·金演讲运动中中同台演唱,鲍勃·迪伦因此成为人们心中民权运动的代言人。[29]随后鲍勃·迪伦逐渐转变风格发行了第三张专辑《时代正在改变》(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30][31]之后鲍勃·迪伦发布的专辑《席卷而归》(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像一颗滚石》(Like A Rolling Stone)等让他的音乐事业登上高峰。[10][32][26][33]1967年,鲍勃·迪伦发布了车祸后的新专辑《约翰·维斯立·哈丁》(John Wesley Harding),歌曲中带有一种《圣经》的韵味,被人称为跨时代的唱片。[34][26]1973年鲍勃·迪伦决定参演山姆·佩金帕的电影《帕特·加勒特和比利小子》,并为电影提供歌曲和背景音乐。[35][36]尽管电影票房不佳,但音乐《敲响天堂之门》成为迪伦翻唱次数最多的歌曲之一。[16][17]随后鲍勃·迪伦坚持创作,1976年鲍勃·迪伦发行的专辑《欲望》是他销量最高的专辑。[37]1979年,鲍勃·迪伦宣布自己是“再生基督徒”,他的作品中呈现浓厚的宗教色彩,借用了大量《圣经》典故,后期发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