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喜

清末的捻军首领之一
陈大喜(1832年—1865年),字泰和,今平舆县清河街道老围子村(时为陈家寨)人,为清末著名的捻军首领之一。陈大喜幼读私塾,11岁拜江湖艺人“老泰山”为师,学武卖艺于豫皖结合地带。[1][2]师傅病逝后,乃回乡务农。早年在家乡当过团练小头目。[3][4]由于不堪于压迫,1860年在家乡结捻起义。之后,起义队伍不断壮大,到1861年2月,已发展到数万人,以平舆为基地,在汝宁、新蔡上蔡、沈邱、项城等地活动。[5]他把所率领的起义军编为白、黄、蓝、黑、红五大旗,他也成为河南捻军的主要领袖。1862年,他率领的起义军遭受挫败,从此也开始了起义军的流动作战时期。后来他又与张宗禹赖文光联合。1864年,西北太平军东下救援南京时,他亦随同南下,他的部队正式并入赖、张所共同领导的捻军。后不知所终。一说1865年与僧格林沁山东菏泽大战后,在曹州就义。

基本介绍

生平
咸丰初年,陈大喜曾怒赶土豪冯天杰指派到佃户五王某家催租的家丁,并对王某解囊相助,受到群众交口称赞。
其后盛传陈大喜与太平军有联系的说法,陈夫妇被迫离家去了阜阳重操旧业。与皖捻首领张乐行结义后,陈任皖捻各棚拳场总教练。张乐行率皖捻起义后,陈夫妇便回乡“拉棚子”。此间,为报盐贩李某被和店盐巡打死之仇,陈率30余众,扮为盐贩,引出盐卡人员打死打伤数人。此举引起各行商贩的群起响应,成立了以陈大喜为首的商帮。陈等因势利导,加快捻、串、棚组织的建立。一时间平舆地拳场林立,习武成风。每遇灾荒年景,陈大喜等打富济贫,筹集粮款,赈济灾民。使棚子迅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