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鲇形目-抖音百科
鲇[nián]形目(拉丁学名:Siluriformes),又称鲇鱼、鲶[nián]鱼、鲇拐、绵鱼等,隶属于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11]起源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前~6600万年前)晚期或者更早的时期,[12]起源地有南美洲、中国、海洋等多种假说。[12][13]根据《全球物种名录(COL)》,截至2023年,鲇形目下分38科497属3781种,[6]约占淡水鱼物种的三分之一。[12]鲇鱼几乎全球性分布,南美洲、南亚和东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是其主要分布区。[3]海鲇科、鳗鲇科生活在海水中,[7]其余生活在淡水中。[14] 鲇鱼体表无鳞,富于黏液。典型体型是前躯纵扁,后躯侧扁。[15]最大的欧鲇身长可达5米,体重可达330千克,[14]而寄生鲇体长只有5厘米。[16][17]多数鲇鱼有4对须,须上的味蕾有助于搜寻食物。两颌和咽部有多而尖细的牙齿。视觉器官不发达,眼睛通常较小。鲇鱼腹内的鳔借韦伯氏器与内耳相连,对声音和震动的感知能力较其他鱼类更为敏感。[1] 鲇鱼活动缓慢,[18]白天多栖息在水草丛生的底层,夜间开始活动觅食。大多数鲇鱼是肉食动物,[2]有些 鲇鱼也以水生植物为食。[7][8]在遇到威胁时,鲇鱼具有多样化的防御行为,如鳍棘伸出、刺毒、电击等。[1]根据季节变化,部分鲇鱼具有迁徙、洄游等行为。[19]鲇鱼的繁殖方式为卵生。[14] 鲇鱼生长快,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20]鲇鱼还有特殊的文化寓意,“鲇鱼效应”意即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来增强内部活力;“五虾闹鲇”是一种民间彩灯舞蹈,有共贺新春之意;而日本民间有鲇鱼引发地震的传说,因此人们绘制了鲇绘来表达想要消除地震的愿望。[21] 由于栖息地丧失和退化、人类捕捞、环境污染等原因,许多鲇鱼物种数量减少。截至2024年 ,3452个鲇鱼物种被列入IUCN,其中2.7%极危(CR)、5.6%濒危(EN)、5.7%易危(VU)。[3]2021年,10个鲇鱼物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长丝𩷶为一级,其余9种为二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