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府志》是由市级修志机构负责编纂的地方志书籍。南京的修志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但在唐朝之前,史志一体,主要记录地方的重要事件。现存最早的文献包括东晋时期的《丹阳记》随着时代的变迁,志与史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学术领域[1][2][3]。 历史沿革
南京的修志传统始于六朝时期,早期的作品如《丹阳记》等,主要记录了地方的重大事件。到了隋唐时期,出现了《建康实录》等作品,这些著作成为了我们了解六朝及宋以前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宋代之后,志书开始独立成科,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明清以来,各种类型的志书不断涌现,如《景定建康志》等,它们不仅在体例上创新,而且资料翔实,对于研究当地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南京历史上编纂的府志、县志多达70余种,专志、杂志也有90多部。然而,与现代的新方志相比,旧志书往往注重人文而不重视经济,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和观念。 修志机构
市级修志机构成立于1982年,在2002年的机构改革中被确定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级别为正局级。机构编制人数为23人,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制度。市志办公室下设有多个职能部门,以及地方志研究所,后者属于处级事业单位,编制人员6人,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此外,南京年鉴研究会也隶属于市志办公室。区县级的修志机构在机构改革中有较大的变化,多数与档案局、党史办合并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