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2]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累及回肠和/或结肠的肠道炎症坏死性疾病。[5]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由西博尔德(Siebold)于1825年第一次报告,1891年Genersich在病理解剖杂志上又作了描述。1964年伯登(Berdon)等报告了一组数目较多的病例,1979年科斯洛斯克(Kosloske)对该病作了综述。[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常见原因包括早产、肠黏膜缺氧缺血、感染、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失调等。该病的典型表现为腹胀、呕吐和血便,重者发生腹膜炎和肠穿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检查手段包括实验室检查、腹部X线平片和超声检查。典型病例,如腹胀、呕吐和血便,加之腹部X线改变等,不难诊断,可通过绝对禁食、服用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或第3代头孢菌素、给予胃肠外营养以及腹腔引流、肠造瘘术等手术治疗。母乳喂养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之一。[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总体发病率约(0.5~5)/1000活产婴儿,90%~95%发生于胎龄<36周的早产儿,[1]但也可见于近足月儿和足月儿。[2]随着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明显提高,NEC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在出生体重500~1500g早产婴儿中,其发生率为7%,病死率为20%~30%,后遗症发生率约为25%。[1] 病因及发病机制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多数认为是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