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安主义(Zionism),又称犹太复国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它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推动犹太人的全面复兴。[2]
犹太祖先亚伯拉罕带领犹太民族定居于迦南地,即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将巴勒斯坦视为“应许之地”。公元前,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过犹太国家。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民族大流散。19世纪,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锡安主义思潮和运动由此兴起。19世纪60年代起,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部分犹太知识分子产生重建犹太国家的构想。[3][6]1896年,赫茨尔发表了《犹太国》一书,完整提出了锡安主义的思想,为锡安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7]1897年8月,锡安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巴塞尔纲领》,此后锡安主义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世界性的运动。[4]1917年11月,英国政府发表的《贝尔福宣言》成为锡安主义运动的转折点,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进行移民。[8][9]1939年,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因《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开始恶化。[8][10]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迫使更多人犹太人移民,[11]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锡安主义的主要支持者。[12][10]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3][14][10]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全国委员会根据决议成立以色列国。至此,犹太民族通过犹太复国运动,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了土地。[13][15] 锡安主义初步解决了“犹太人问题”,满足了犹太民族的建国愿望,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导致了中东战争的爆发。[1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惠娜评价:“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大量强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把锡安主义作为追求民族生存权的运动,无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很少直接使用‘巴勒斯坦人’这一表达方式,只泛称为‘阿拉伯人’,并把他们与恐怖主义和混乱状态联系起来。而巴勒斯坦人则将锡安主义视为他们至今遭受的所有灾难的根源,认为锡安主义、英国殖民统治、《贝尔福宣言》共同导致了巴勒斯坦民族灾难的产生。”[16] 名称
“锡安”一词亦译为“郇山”,是耶路撒冷的一座山,[2]也指《圣经》中对古耶路撒冷的一种称呼,《圣经》以“锡安”指称耶路撒冷就有160多处。虽然古代对于“锡安”的准确指代并不明确且时有改变,犹太人始终将其作为一种情感和宗教寄托,并作为希伯来先知和诗人的感情用语出现在各种文献尤其是《以赛亚书》和《诗篇》当中。到近代,人们特别是犹太人往往用“锡安”泛指自己的故土巴勒斯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