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隗

东晋时期大臣
刘隗(公元273年-公元333年),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字大连,出生于彭城(今江苏徐州)。[1]
刘隗初入仕途时担任秘书郎,后来升任冠军将军、彭城内史。由于彭城位于琅邪王司马睿的辖区之内,他被司马睿任命为从事中郎。在避难渡江之后,司马睿势力单薄,依赖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北方世族的扶持和拥戴才得以站稳脚跟。王导在朝廷内部掌控政权,而王敦则在外镇守荆州这一重镇。司马睿并不满足于现状,开始重用刁协和刘隗两人。刘隗性格耿直,不畏权势。司马睿任命刘隗为丞相司直,后来又转为御史中丞,负责执掌刑律和监察。刘隗先后上书弹劾了戴渊王籍之、梁龛等人,为淳于伯申冤昭雪,还迫使右将军王导引咎辞职。司马睿即位成为皇帝后,刘隗很快被调任为丹阳尹,并被封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的军事,率领一万人镇守邾口(今江苏淮安),以此来制衡王敦永昌元年(322年)春正月,王敦以讨伐刘隗、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名,在武昌起兵,并攻占了建康。刘隗和刁协败退到台城,元帝劝他们逃离建康,自寻生路。刘隗在逃至淮阴时,被驻守此地的刘遐袭击,他只能带着家人和亲信二百多人投奔了后赵石勒。石勒任命刘隗为从事中郎、太子太傅。到了成帝咸和八年(333年),刘隗跟随石虎征讨前赵,在战斗中不幸战死。[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隗(wěi)早年仕于西晋,初授秘书郎,后改任冠军将军、彭城内史。永嘉之乱时,避乱渡江,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从事中郎。他喜好文史,颇有文才,又善于探人心意,因而得到司马睿的器重,引为心腹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