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相师

清代武职官吏
阎相师(1691年7月27日-1762年),男,字锦苏,又字渭阳,[1]出生于甘肃高台镇夷堡(今[a]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一个官宦家庭,曾任肃州镇总兵、安西提督、甘肃提督等职。[1][2]
阎相师自幼好文爱武,弱冠之年便随父从军,至雍正七年(1729年)38岁时才升为把总、千总(六品)。[6]乾隆七年(1742年),阎相师调任安西前营游击将军。[3]乾隆十七年(1752年),阎相师升任瓜州营参将。[1]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再次开启了与盘踞在新疆、青海一带的蒙古族部落准噶尔汗国的战争,随军征战的阎相师显露锋芒。[6]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廷与蒙古和硕特部的战争中,阎相师率五百人歼敌四千余人。[6]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阎相师以军功晋升为肃州(今酒泉)镇总兵,赏“孔雀翎”。[1]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西部的平叛取得了胜利,阎相师接到谕令前往京城,受到了乾隆皇帝的接见,得重金赐赏,为他记了三等的功劳,并且命令有关部门将阎相师的画像绘制在紫光阁。[1]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阎相师因身患疾病向朝廷上奏请求离职回家休养,得到了朝廷的批准。[4]同年,阎相师病逝于黑河下游的高台正义峡畔的阎府,享年71岁。[1][4]清廷为表彰阎相师身前功绩,乾隆皇帝加封他为“太子太保”,谥曰“桓肃”。[3][4]并下旨:“树碑撰文,将其功绩立传,载入国史。”[4]
阎相师为官期间,生活俭朴,在地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调理民事纠纷,规劝游手好闲之辈,德高望重,深受乡里尊重,他个人所得俸禄,除养活家小外,常扶持兴办学校,发展地方事业。[1]2016年,省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高台县阎相师家族墓及碑楼榜上有名。[7]

人物生平

1691年7月27日,阎相师出生于甘肃高台镇夷堡(今[a]甘肃省高台县罗城乡天城村)一个官宦家庭。[1][2]阎相师年少的时候家境贫寒,侍奉母亲极为孝顺。[3]阎相师自幼好文爱武,耿直刚勇,弱冠之年便随父从军,至雍正七年(1729年)38岁时才升为把总、千总(六品)[b][6]乾隆七年(1742年),阎相师调任安西前营游击将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