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山西省代县文物级遗址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坐落在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与边靖楼遥相对峙,竞相争高。[2]隋仁寿元年(601)建,时称“龙兴”,为木结构;唐会昌二年(842)灭佛塔,大中元年(847)重建,改“龙兴”为“圆果”;北宋元丰二年(1079)被焚,崇宁元年(1102)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元兵南下再毁。六百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1275)改建砖塔。[3]
阿育王塔为圆锥形,佛教藏式造型,基平面南北长50米,东西宽30米,高1.5米。塔建其上,座为砖砌圆形,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须弥座式,雕刻各种花饰、荷瓣和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座上承刹杆,砖作相轮13层,上复盖盘,中连金顶宝珠,与五台山明代大白塔代表了两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承袭关系的代表性实物。白塔造型秀美,稳健挺拔,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3]
2001年6月25日,阿育王塔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历史沿革

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被焚,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又建,南宋嘉定十一年(公元1079年)元兵南下再毁,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改建为砖塔。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50米,东西30米,高1.5米,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