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它和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版年画。[3][4] 桃花坞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a]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优秀的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太平天国末年,清兵围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以后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组织艺人恢复生产,并成立“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社”。[5][6]
桃花坞年画主要包括绘稿、上样、刻版、敲底、对样和修改、印刷、看墨线版、看套色版、上料、摸版、扦纸、印墨线版、刷色、印色、隔水、印套色版、下料、开脸、晾画、裱等工序。[7]桃花坞年画以门画、中堂、条屏为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迎祥、驱凶避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8]桃花坞年画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9] 桃花坞年画承载着江南文化的习俗,是苏州风土人情的记录载体。挖掘、探讨和研究桃花坞木刻年画,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10]2006年5月20日,桃花坞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为Ⅶ-3。[11] 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