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斗河

公元618年建立的南淝河
明时,金斗河成就当年小秦淮。无论是金斗河的起源和流向,还是古代合肥的城池扩张,都是来自史书的记载。[1]从此以后,金斗河就成了合肥城内一条巨大的臭水沟,根本没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名称来历

自公元506年合淝县城被南淝河水冲溃后,统治者再也不愿在南河北岸低洼的旧址上营建城治了。他们必须重新选择新的城,其先决条件是:地势高,水运便利,前者可以防止河水漫城,后者可以解决航运交通和城内军民的饮水问题。公元618年,唐统一全国后,李世民命令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在南淝河下游约3000米,选择地势较高水运便利的地形建造新的合肥城,按传统的地理定位,这座城的天文分野处于“斗”区,于是名为“金斗城”,取“日进斗金”之意。南淝河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原先一段穿城南淝河水系也被命名为“金斗河”。
在《嘉庆合肥县志》有其记载:“唐杜刺史作斗门,引肥水入金沙滩,故名。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迤南为筝笛浦,过谢家坝为藏舟浦,又东过蜀源桥、惠政桥、镇淮楼桥、九狮桥出东水关。”
一千多年前,南淝河水从今天的大西门引入,流经今天的杏花公园、市府广场、鼓楼商厦、中菜市,穿城而过,最终从九狮桥流出。大致路线相当于今日合肥城区的长丰路至含山路所截的淮河路段,几十座石桥横跨河面,两岸杨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