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石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梯山石窟,也称凉州石窟,别名凉州大佛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千米处的凉州区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的历史。天梯山石窟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被冠以“石窟鼻祖”的美誉。[1]
天梯山石窟由凉州高僧昙曜开凿,从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继营建。[2]天梯山石窟是古丝绸之路上佛教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中转站,现存有开凿于唐代的大佛窟,有石胎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像,坐佛高28米。南北两壁留有明清所绘壁画。天梯山是祁连山支脉,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故名天梯山。山巅白雪皑皑,常年不化;山间泉水叮咚,草木丛生,风光绮丽。严冬时节,天地苍茫,瑞雪绕玉臂,银装素裹,形成“天梯古雪”的绝美景观,是为“凉州八景”之一。[3]
2001年天梯山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21年12月25日,天梯山石窟被正式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3]

历史沿革

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由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9年开凿。东晋元熙八年(412)十月,北凉王沮渠蒙逊迁都姑臧,称河西王,设置官署,修缮宫殿,建起城门诸观。同时召集凉州高僧昙曜及能工巧匠劈山开路,伐木毁林,开凿天梯山石窟,大造佛像。不久其母车氏病逝,特在窟中为其母先雕凿5米高石像一尊,形似泣涕之状,表示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