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恩洪

民国交通总长
高恩洪(1875年—1943年),字定安,亦作定庵蓬莱县(今烟台蓬莱市)上口高家村人。民国交通总长、教育总长。1922年6月12日出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短期兼教育总长),[1]1923年1月4日离任,总长生涯仅有半载,却经历了颜惠庆唐绍仪(未入京就职)、王宠惠汪大燮四届内阁,可见当时政局变化之快,以及派系斗争的复杂。
高恩洪出身农民,先后就读于上海电气测量学校、英国剑桥大学,曾任清廷驻英使馆翻译。回国后,历任参赞西藏通商交涉事宜督办、东三省军政事宜督办、交通部秘书等职。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高恩洪先后任汉口及成都电报局局长、湖北军政监督、川藏电政监督、驻上海全国电料管理局监督、交通部顾问等职。1922年,任北京政府交通总长,后任教育总长。1924年,任胶澳商埠督办,他倡办青岛大学,并出任私立青岛大学首任校长。[2]二次直奉战争后,高恩洪退出政界,于烟台经营“烟潍路自动车公司”,任总经理。1926年,迁居上海继续兴办实业,为汽车公路公司负责人。1943年病逝于北平[3][4][5]

人物贡献

高恩洪在交通总长任内,时间虽短,却很有一些作为。彼时,“好政府主义”由蔡元培胡适李大钊梁漱溟王宠惠等一批知识界精英提出,他们联名在1922年《努力周报》第二号发表了一篇《我们的政治主张》,认为民国政治混乱,军人割据,国无宁日,皆因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以致使坏人当道,因而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来澄清政治,改造社会,开出时代的新局。
高恩洪进入政府内阁,属于占据多数的“英美派”(曾赴英国留学深造),又有吴佩孚的奥援,甫一上任,便做了两件让人称道的事情。一件是废止各铁路货捐,一件是取消各报馆的津贴。胡适对此举评价甚高,专门发表新闻评论,予以称赞,又郑重其事地将此事记入日记。他在6月22日的日记中记有:“高氏是一个很肯做事的人,此次任劳任怨,大刀阔斧地干去,很有可佩服的地方。他这一次裁去北京报馆的津贴,每月十二万五千元———可以办两个北京大学了!故各报攻击他甚力。今天阁议通过废除铁路的货捐,也是一件很难得的快事。但此人似无学问。”这段日记写于夜宴之后,最后一句也写得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