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鷟

唐代文学家、官员
张鷟(660-740年),字文成,深州深泽人(今河北省深州市),唐代文学家、官员。因祖父预言其将以文章显扬朝廷,遂名“鷟”。调露年间登进士第,八中制科,四参选判,文章精妙被誉为“青钱学士”。在武后证圣年间,张鷟晋升为侍御史。然性情偏躁,行为放荡不羁,与礼法之士不合。开元初因“讥讽时政”被贬岭南,后得救回归内地,累迁司门员外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卒于任。[1]其主要著作有《朝野佥载》《龙筋凤髓判[2]》和《游仙窟》,展现唐代社会风貌。[3]

人物生平

张鷟,字文成。据传,他儿时曾梦见一只紫色大鸟,身覆五彩羽毛,降落于家中。其祖父据此预言,此鸟乃凤凰之佐,预示着张鷟将来必能以文章显扬朝廷,遂为其取名为“鷟”,寓意文采飞扬。
张鷟于唐高宗调露年间成功登进士第,并在科举考试中八次中得制科,四次参与选判。其文章之精妙,被誉为“青钱学士”,意指其文章如同万选青钱,屡试不爽,从未被退选。
张鷟性情偏躁卞急,自视甚高,行为上亦显不拘小节。这一性格特质使他与恪守礼法的官僚士大夫格格不入,常遭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