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约10%的乙脑患者发生不同并发症,其中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2]
临床通过流行病学、乙脑的症状体征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到乙脑病毒等来诊断乙脑。乙脑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及采取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轻型和普通型大多可顺利恢复,重型和暴发型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以上。该病应采取以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来进行预防[2]
乙脑是中国法定乙类传染病[5],经蚊叮咬而传播,传染源为人与动物(如猪、牛、马、羊、鸡、鸭、鹅等),常流行于夏秋季,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中国东北青海、新疆及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发病农村高于城市。乙脑集中发病少,呈高度散发性[2]。全球乙脑病例可能接近每年175000例[6]。1871年,日本记录了第一例乙脑临床病例,1934年在日本发现乙脑的病原体[7],中国于1939年分离到该病原体[5]。乙脑在中国曾多次暴发流行,解放后第一次大流行为1966年,发病人数达15万,5年之后发生第二次大流行,发病人数超过第一次,达到18万[8]

命名

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中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