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澄观先于兴元元年到贞元三年间(784~787)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略称《大疏》)六十卷,解释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文,后来又为弟子僧睿等百余人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演义钞》)九十卷 ,解释疏文。《疏》、《钞》原来别行,到了宋代,晋水净源(1011~1088)才录疏以配经,编为一百二十卷,称为《华严经疏注》(现缺第二十一至七十卷、第九十一至一百卷)。后人更会钞入疏,称为《华严经疏钞》。 正文
唐译《华严》于唐武后证圣元年(695)译出后,法藏即撰《新译华严经略疏》,写到第十九卷而圆寂,弟子慧苑继承遗业,撰《续华严略疏刊定记》,但《刊定记》所说往往和法藏所说不同:一、慧苑依究竟一乘宝性论》立四种教,异于法藏的五教教判;二、慧苑立德相、业用两重十玄、异于法藏的一重十玄说,都是其荦[luò]荦大端。澄观的《大疏》和《演义钞》,便是为破斥慧苑异说、复兴贤首大义而作的。 经文内容
《大疏》立十门解释经文,《演义钞》分四段解释疏文。《大疏》十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