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在礼(882年-947年),字干臣,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将领。他最初侍奉刘仁恭家族,后来投效李存勖,担任效节指挥使。926年,魏州发生兵变,赵在礼被推举为首领,自称兵马留后。随后,他与李嗣源合兵南下进入洛阳。李嗣源即位后,任命赵在礼为邺都留守,并担任兴唐尹、沧州、同州等地的节度使。后来,他还兼任后晋的侍中,并被封为公。晋出帝与他结为亲家。然而,后晋灭亡后,契丹入侵汴京,赵在礼前去拜见契丹将领时遭到侮辱。他还听说后晋的大臣们多被契丹所囚禁,日夜惶恐,于是选择自尽而死。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后,追赠赵在礼为中书令。赵在礼一生历仕三朝,担任十余个镇的节度使。然而,他的统治方式残暴,征收暴力征收财物,强行搜刮,民众难以承受。他还热衷于经商,致使积累了巨额财富。[1]
人物生平
效力刘氏
赵在礼的曾祖父赵景裕,祖父赵士廉,都不曾入仕做官。他父亲赵元德,担任过卢台军使。赵在礼最初事奉燕帅刘仁恭,担任小校,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刘仁恭派他儿子刘守文驱逐浮阳节度使卢彦威,占据了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提升赵在礼为军使,以辅佐刘守文。刘守文出兵讨伐弟弟刘守光被俘虏之后,赵在礼又随刘守文之子刘延祚[zuò]坚守沧州。刘延祚被刘守光擒杀之后,刘守光派遣儿子刘继威镇守沧州,赵在礼又在刘继威手下任职,乾化二年(912年),刘继威被部将张万进杀死,赵在礼于是又改事张万进。后来张万进 到汴梁投奔后梁,赵在礼便与沧州留后毛璋归顺太原的后唐政权。 被迫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