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巴蜀之战

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的战争
秦灭巴蜀之战是指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蜀地区的战争。[1]
公元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迫于秦军的强大反击,联军遭受惨重失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秦国不仅成功保卫了领土,还借此机会巩固和增强了自身实力。[2]秦惠文王采用了司马错的建议,他命令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领大军经过金牛道进攻蜀地(从今天的陕西勉县向西南方向出发,穿越棋盘关进入四川,并经过朝天驿前往剑门关)。面对此次进攻,蜀王亲自率军前往剑阁东北部的葭萌进行抵抗。然而,在战斗中失败后被秦军杀害。随着蜀国的覆灭,秦国成功地控制了巴、蜀地区。[1]
在秦灭巴蜀之后,秦国成功将其统治范围扩展至秦岭以外的广袤领土。这一举措不仅使得国家财富更加充盈,广阔的土地也为建立军队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这次战略行动还形成了对楚国的侧翼包围态势,为日后向南进军创造了有利环境。[3]

历史背景

巴、蜀两国在今重庆四川蜀国成都(今四川境),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