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

瓦尔特·博特
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Walther Wilhelm Georg Bothe,1891年1月8日-1957年2月8日),[1]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化学家。[2][3]瓦尔特·博特毕业于洪堡大学,师从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瓦尔特·博特在1954年与马克斯·玻恩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4]博特去世的一年后,他在海德堡的物理研究所被提升为马克斯·普朗克学会的一个新研究所,并成为了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的主楼。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瓦尔特·威廉·格奥尔格·博特出生于弗里德里希·博特和夏洛特·哈特恩之家,于1891年1月8日出生在德国柏林附近的奥拉宁堡。1908年至1912年在柏林洪堡大学学习物理学,导师是马克斯·普朗克。1913年,他成为普朗克的助教,并在1914年在普朗克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1913年,他加入了新成立的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PTR)的放射性实验室,直到1930年,最后几年担任实验室主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获得博士学位。1914年5月,博特自愿加入了德国骑兵部队,一战期间曾在军队服役,并成为俄国的战俘,被关押了五年。在俄国战俘期间,他学会了俄语,并研究了与他的博士学习相关的理论物理问题。1920年,他与一位俄国新娘返回德国,此后一直在柏林洪堡大学任教,同时在柏林的国家物理工程研究所(Physikalisch-Technische Reichsanstalt)工作,直到1930年被任命为吉森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

科研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