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危机

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农业危机,专业术语,作名词,是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农产品生产过剩危机。主要表现是:农产品长期滞销,价格持续下跌,农场主收入锐减,农业工人失业增加、工资下降,大批中小农户破产,农业劳动者的生活更加贫困等。农业危机是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矛盾的激化。在历史上,由于农业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较迟,因而农业危机的出现也较工业危机为晚。第一次周期性的工业危机发生于1825年,而第一次农业危机则发生于1873年左右,相差约半个世纪。

特点

同工业危机相比,农业危机的特点是次数较少,每次危机持续的时间较长。从历史上看,19世纪中叶以来共发生过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第一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一直延续到90年代。长达20多年。这次危机首先发生在西欧各国,后来又波及俄国美国等国家。第二次农业危机发生于1920年,从美国、加拿大扩展到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后又和1929~1933年的世界性工业危机交织在一起,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才结束。战后时期从1948年开始,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性农业危机,并且逐渐波及西欧一些国家。其中,以美国最为严重,经历了几次激化和缓和阶段,一直延续到70年代。

持久性

农业危机的持久性,是由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地租的存在及其不断上涨。在农业危机爆发以后,农业资本家依靠它们的生产优势,不是采取缩减生产的办法,而主要是以提高产量的办法,去加强对农业工人的剥削,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实现有利可图的生产,用以向土地所有者交付地租并弥补因农产品价格下跌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同资本主义大农场并存的,还有大量的中小农户。他们为了糊口和缴纳地租,不得不在原有的规模上继续维持生产,甚至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忍受危机的打击。因此,在农业危机期间,农业生产的缩减并不象工业生产那样具有急转直下的形势。在农产品大量积存的同时,生产不仅没有缩减甚至有时有所上升。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生产的增长同农产品市场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造成农产品持续“过剩”,使资本主义农业陷于长期的慢性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