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

北斗七星的柄
古星名,天罡为中国古代星宿术语,原指北斗七星的斗柄,后演变为道教北斗丛星中三十六颗神煞星的统称。其概念源自先民对星辰的自然崇拜,并与七十二地煞共同构成道教星宿体系。道教将北斗附属星辰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与七十二地煞星分别赋予专属名称及神格,部分文献中,天罡还被纳入术数系统,作为十二月将之一,与地支“辰”相配。如天罡星黄真、地煞星黄景元。明代小说《水浒传》将梁山一百零八位头领附会为天罡、地煞星转世,成为该术语文化衍变的重要载体。

基本释义

1.星名。即北斗七星的柄。《参同契》卷下:“二月榆落,魁临於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
2.星命家指月内凶神。《协纪辨方书》引《历例》:“阳建之月,前三辰为天罡,后三辰为河魁,阴建之月反是。”
3.道教称北斗丛星中三十六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