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隋朝巢元方撰写的图书
《诸病源候论》,证候学专著。[1][2]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3]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4][5]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著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yǐng]”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如消渴病每多发[yōng][jiē]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论脚气病状曰:“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趾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而疼痛,或缓纵不随,或挛急……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将脚气一病描绘得细致入微。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dīng]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成书背景

《诸病源候论》以《内经》的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各科67类病的病因与病机、病变与证候作了具体阐述。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证候学的专书。

流传版本

本书的作者和卷数,历代记述不一,在《隋书》经籍志所载,为《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至《旧唐书》经籍志,则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撰;至《新唐书》艺文志,又为《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吴景贤撰,并有《诸病源候论》五十卷,巢元方撰。在《通志》艺文略,亦两书并存,一为《吴景贤诸病源候论》五十卷,一为《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到了《宋史》艺文志,就只有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论》五十卷,没有吴景贤或吴景的《诸病源候论》。巢元方为隋代医官,史志均有记载,吴景贤作为医家,亦见于《隋书麦铁杖传,可证均有其人。但吴景则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