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抖音百科
三角洲从勃生河口以东至仰光河口,伊洛瓦底江的主要支流有大盈江、瑞丽江、钦敦江、穆河、尧河以及蒙河等。其中钦敦江是伊洛瓦底江最大的支流,该河水流湍急,多瀑布,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伊洛瓦底江从德耶谬以下是下游河段,德耶谬至缅昂是下游谷地,缅昂以南,伊江呈伞形分成多支汊[chà]河流入安达曼海,形成著名的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年产大米1130万吨,出口40万吨,出口量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1.5%。[1] 基本介绍
三角洲上,地势低平,河道成网,雨季时一片汪洋,村镇均建在高地之上。三角洲地区,是全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以种植水稻为主,是缅甸全国稻米的第一中心,享有“缅甸谷仓”之盛誉。全国有耕地240多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230多万公顷,而三角洲则几乎占缅甸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仅伊洛瓦底省(占三角洲面积的2/3以上)的水稻种植面积就有180万公顷 ,1980~1981年度的稻谷产量达428.7万多吨,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32%。该省在全国14个邦、省中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广、产量最多、平均亩产最高的一个省,1980~1981年度全省每英亩(每英亩约合40.5公亩、6市亩)平均产量可达60箩,而全国平均亩产只有52.9箩。该省的兴实塔镇区每英亩平均产量高达100多箩,居全国首位。大米是缅甸人民的主要食品和出口商品,也是缅甸的主要外汇来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缅甸是世界稻米出口最多的国家,约提供世界稻米总贸易额的40%,故有“稻米国”之称。战后,稻谷生产发展较快,目前年产量已达1400万吨,约相当于战前年平均产量的2倍。但因国内需求量增加更快,出口减少,约占出口总值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