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是中国早期航海高等学府之一,它源于创办于1909年的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清宣统元年(1909年),邮传部尚书盛宣怀鉴于“商业振兴,必借航业,航业发达,端赖人才”,将南洋公学改为高等实业学堂,在南洋公学原设置的路电、土木工程专业外,又增设船政科,办航海一班。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校址位于上海吴淞口。1929年,经停办后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9年因战争而被迫搬迁至重庆,更名国立重庆商船专科学校,1946年更名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上海航务学院。1953年,由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今大连海事大学)。1958年,交通部决定在上海恢复上海航务学院建制,开始筹建工作,1959年9月5日正式开学并命名为上海海运学院(今上海海事大学)。[1][2]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3]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3] 办学历史
宣统三年,该校监督唐文治鉴于航海专业与一般工程专业性质有别,为振兴航业,广植人才,奏准将航政科分出另设专校,定名为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即吴淞商船学校前身,为中国最早创办的航海高等学校)。借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对面屋宇暂作校舍,招生开学,学制2年。同时征得上海吴淞炮台湾百余亩空地为校基,筹款建校。民国元年(1912年),校舍建成,遂将高等商船学堂自徐家汇迁至吴淞,改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聘海军上将萨镇冰为校长,设驾驶一科,分正科和预科两种,学制都是3年。 吴淞商船学校自建校以后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针,理论课驾驶科开设天文、船艺、船经学、水道测量、航政、海商等28门学科,每周63学时。学制3年中在校学习理论2年,上船实习1年。民国2年,吴淞商船学校派学生赴招商局各轮随船实习受阻(当时招商局高级船员都是外国人,对学生上船实习横加阻挠),遂商准海军部拨借“保民”军舰一艘修改为实习船,由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伍肯为船长,率领学生航行南北洋,上至 驾驶员,下至舵工,悉由学生分任操作,实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