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影制片厂

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
上海电影制片厂(Shanghai Film Studio,简称:上影厂),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老牌企业,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也是中国电影业三大重要基地之一。成立于1949年11月16日,地址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溪北路595号。[2][1][3][4][5][6]
1949年以前,上海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后被视作中国电影的发祥地。[3][7]1949年6月,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军代表接管了国民党在上海的中央电影企业总管理处及一厂、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摄影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等机构。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8]1950年7月,上海电影制片厂完成第一部影片《农家乐》的拍摄。1951年9月,昆仑影业公司长江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1952年,以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为基础,联合文华影业公司国泰影业公司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大中华影业公司、大光明影业公司和华光影业公司,组成国营性质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2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与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合并,厂名沿用上海电影制片厂;同年,拍摄了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舞台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3][9][4][7]
1957年4月,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组为联合企业性质的上海电影制片公司,下设3个故事片分厂,分别为江南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天马电影制片厂;与此同时,原属上海电影制片厂领导的上海美术片组、译制片组和洗印部门,分别改组扩建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上海电影技术供应厂;并成立上海电影配音工作室,这是中国当时唯一一家为外国影视配音的专业工作室。1957年4月7日,翻译片组脱离上海电影制片厂,成为独立的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家专门从事译制片生产的单位。[4][9]1957年,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体育题材影片《女篮五号》。1958年,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老兵新传》。[7]
1958年10月,上海电影制片公司改为上海市电影局。[4]1959年,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聂耳》。[7]1985年3月,局、厂合并成立上海电影总公司,厂名仍称作上海电影制片厂。[4]上海电影制片厂现隶属于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并由其100%控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