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平(1873—1924),安徽六安县东南乡施家桥人。其父曾中举人。幼读私塾,颖悟过人。 1906年,求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弘文学院和明治大学,获法学士学位。此间与朱俭之、朱蕴山等发起天足会,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1][2][3]1912年回国,刘希平受聘于安庆江淮大学,矢志教育。[4]1913年,协理组织安徽临时军政府,事败避居上海,后任山东法政专门学校教师,安徽巡抚使顾问。[4]《刘希平小传 》被收入解放前出版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先进传略》。 人物经历
1911年,刘学成回国,以“吾矢志教育,功名利禄非所愿”。拒绝任安徽省司法筹备处处长及高等检查厅厅长职务。与光明甫等创办安徽江淮大学,自任教授,校长让给光明甫。[3] 1913年,安徽都督柏文蔚举兵讨袁,刘为之奔走呼号,事败避居上海,并倾囊接济青年学子。[3] 1916年,安徽巡按使韩国钧,请刘出任政务厅长,不应,愿为顾问,献利国利民之策。继而受聘于芜湖省立五中,教授国文和修身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