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漫画有别于日本漫画,接受并吸取了日本漫画和欧美漫画的双重影响,在制作过程上吸取了欧美漫画的工业化制作流程,带典型的流水线制作特点,分工细致,由主编统筹主笔,团队协力制作。
画风以欧式为主,兼及水墨,在内容上及人物设定上受到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武侠观念影响,情节曲折细腻,题材广泛,大多数作品商业色彩浓厚,题材兼及科幻、社会、娱乐、励志、黑帮、搞笑等。随著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民间独立创作的漫画在网络上出现。[1][2]
历史
香港漫画在清末期间已有记载,广东南海人何剑士是香港漫画的先驱,因不满朝廷腐败,在上海及香港各大报章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讽刺时局的漫画。后来,广州画家郑磊泉(「赣公」)应香港梁国英药局之邀,来港编绘《人鉴》画册。 但郑氏在画册出版前一年(1919年)去世,未能目睹这本被誉为香港第一本漫画集面世。这两位漫画家逝世后,香港漫画界沉寂一时,各报刊的漫画仅靠报社内的电版美术人员支撑大局。直到1934年「工商日报」的《漫画周刊》出现,香港漫画才再次蓬勃起来。 1940年代初期,不少内地漫画家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局势吃紧,避难而移居香港,如广州的李凡夫、林檎[qín]、潘醉生,上海的叶浅予、张正宇、丁聪等,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漫画大师。他们合租了坚道13A号一层旧式楼宇,成立了著名的「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香港分会」。该分会于1939年主办了「现代中国漫画展」,是香 港有史以来第一次漫画展。画展以抗战为主题,参展的画家三十多位,全是中国一流漫画家,展期不到四天,观众高达三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