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
创建同名条目
条目
历史版本
编辑
“痹”有闭阻不通之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
经络
,气血不能畅行,引起肌肉、筋骨、关节等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根据病邪偏胜和症状特点,分为行痹、
痛痹
、
着痹
和
热痹
。
风湿性
关节炎
、
风湿热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骨关节炎
、纤维织炎和
神经痛
等病,均属中医“痹证”范畴。须与
骨结核
、
骨肿瘤
鉴别,以免延误病情。针灸治疗对本证有较好效果,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缠绵反复,非一时能获效。
病因病机
痹证多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所致。
1.风寒湿痹
素体虚弱,
腠
[
còu
]
理疏松,营卫不固,外邪乘虚而入;或居处潮湿,涉水冒寒;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以致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
经络
,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发。
(1)行痹 风寒
湿痹
中虽有关节酸痛,但无局部红肿灼热。偏于风胜者,以关节酸痛游走不定为特征。
(2)着痹 风寒湿痹中偏于湿胜者,以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为特征。
(3)
痛痹
风寒湿痹中偏于寒者关节痛剧,疼痛不移为特征。
2.
热痹
素体阳盛或
阴虚
有热,复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出现特征性的关节红肿热痛或发热。
3.痰
瘀
[
yū
]
痹阻及久痹正虚
病程
日久者,可出现痰瘀痹阻气血不足及肝肾亏虚。
临床表现
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是共同症状。
1.行痹
风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
2.痛痹
寒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3.
着痹
湿邪偏盛,肢体关节疼痛重着不移,酸痛或有
肿胀
,肌肤麻木不仁,阴雨寒冷可促使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
热邪壅滞
经络
关节,发为热痹,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关节活动不利,可累及一个或多个关节,伴发热
恶风
,
口渴
烦闷,苔黄燥,脉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