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筅[xiǎn],又称“龙筅”[1],是一种长柄多枝形的长兵器。它最早出现于明代英宗正统九年至十四年间(1444-1449),是处川(今丽水)矿工叶宗留起义时发明创造的。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对其进行改造,用于对抗倭寇。[2][3] 狼宪长约一丈五六尺,重约七斤,器首尖锐如枪头,节密枝坚,附技九至十一层不等,全器起初用竹子制作,后来戚继光进行改造,对原先的末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叶经过修整。虽形体重滞转移艰难,但层深枝密器长,有直形和钩形两种,兼具戟的钩、啄和矛的刺杀功能,阵战时以狼筅为先锋,牌盾左其下,长枪夹其左右,锐钯大刀接应于后,相为倚靠,浑然一体,以奇制胜,主要技法有中平势、骑龙势、钩开势、架上势、闸下势、抝步退势六种,主要运用于鸳鸯阵、三才阵等阵法中。[3][4][5][6][7]
历史发展
狼筅最早出现于明代英宗正统九年至十四年间(1444-1449),是处川(今丽水)矿工叶宗留起义时发明创造的,起初命名为“龙筅”,它用大毛竹制作,前端有用以刺杀敌人的锋刃,竹柄部分保留着相互交错的枝叶,是当时农民起义军用来冲锋的武器[2];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同倭寇作战时,作战兵器常被倭寇所用日本刀砍断,以致于在战斗中处于劣势。偶然间,明将戚继光发现狼筅枝叶交错,柄良而坚,是非常理想的防御武器,他便对原先的末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叶经过修整,再灌入桐油,敷上毒药,全长约一丈五、六尺。这样的狼筅长而重,不宜进行单兵格斗,但枝软刀不能砍断,柄长则长枪不能刺入,便专门组织了狼筅兵,组成鸳鸯阵,大大提高了步兵的战斗力屡败倭寇;清朝时,由于狼筅体形笨重,须与其他兵器配合使用,便不再使用。[3][8] 形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