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电影

丹麦电影
丹麦电影的历史见证了艺术与工业的双重发展轨迹,历经艺术的兴衰与经济的成长。如果按时间划分,丹麦电影可分为四个阶段:1896年至1930年的默片时期,1930年至1960年的古典时期,1960年至1990年的现代时期,以及1990年以来的国际化突破时期。在这几个鲜明的时代背景下,丹麦电影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的成功。[1][2][3]

历史沿革

早期

丹麦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宫廷摄影师拍摄的新闻短片。1906年,O.奥尔森在哥本哈根创立了北欧电影公司,标志着丹麦电影制作的开端。此后,公司主要制作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片,如《茶花女》(1907)、《威廉·退尔》(1908)、《哈姆雷特》(1910)等。这一时期的丹麦电影公司在剧情片和喜剧片方面有所尝试,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如A.林德的《未婚妻市场》(1910)、R.狄尼森的《四个魔鬼》(1911)、A.布洛姆的《狱门之旁》(1911)、《大西洋号》(1913)和F.霍尔格-麦德森的《福音书的作者》(1914)。丹麦电影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还辐射到了其他国家的电影艺术发展中。此外,还有多位杰出的电影演员,如V.普西兰德、C.维特邦托彼丹、E.弗列里赫、C.维特、O.封斯、B.南森等人。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