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迷路-抖音百科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亦称为膜样迷路(bony labyrinth)。是内耳的主要部分。在鸟类、哺乳类与骨迷路(bony lab-yrinth)的形状基本相同。构成膜迷路的主要部分是椭圆囊、球囊(小囊)半规管、耳蜗,膜迷路的内腔充满内淋巴(endo lympha),与骨迷路之间的外淋巴腔(cavumperi lymphaticum)中,有外淋巴(perilympha)。无颚类的圆口纲的盲鳗动物的椭圆囊和球囊不分开,半规管仅1个,但石吸鳗的椭圆囊和球囊是分开的,半规管有两个。其它的脊椎动物半规管分为3个,两栖类以上的球囊进一步分化而伸出管状的突起,该部在爬行类以上的动物是形成弯曲的耳蜗管。来自球囊的所谓内淋巴管(ductus endo-lymphaticus)的导管,可能是外胚叶陷入而生出膜迷路的痕迹,在横口鱼类可通达体外,其它则成为盲管。另外在鱼类当中,具有韦伯氏器的,左右膜迷路及内淋巴管和脑底相连,由此向后形成内淋巴窦(sinus endolymphaticus)。在膜迷路内部有感觉细胞(有毛细胞)群,叫做听斑或听栉。根据不同的机能具有平衡石或吸盘等附属物,每个细胞都受各自的神经支配。内外淋巴的成分在低等动物无差别,但随着向高等动物的进化,外淋巴多含Na++,相反内淋巴则多含K+。这种成分的差异可能与机能的敏感程度有关。套于骨迷路内的封、闭的膜性管道,其管径较小,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 概述
椭圆囊
椭圆囊(utricle)位于前庭后上部的椭圆囊隐窝中,为不规则的椭圆形囊状结构,借结缔纤维组织、微血管和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紧密连于骨壁。其底部的前外侧有椭圆形、较厚的感觉上皮区,即椭圆囊斑(maculautriculi),分布有前庭神经椭圆囊支纤维,感受位觉,故亦称位觉斑(maculaestaticae)。位觉斑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的神经上皮,其顶部有一层胶体膜覆盖名耳石膜(otolithicmembrane),此膜系由多层以碳酸钙结晶为主的颗粒即耳石(otolith)和蛋白凝合而成,毛细胞的纤毛伸入其中。后壁有5孔与膜半规管相通。前壁内侧有椭圆球囊管(ductusutriculosaccularis),连接球囊与内淋巴管(endolympaticduct),后者经前庭导水管止于岩部后面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sac)。内淋巴管离椭圆囊处有一瓣膜,可防止逆流。 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