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帖-抖音百科
《大观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 创作背景
宋代开始有了真正的刻帖。现存最早的刻帖,是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皇帝赵炅(匡义)命翰林侍书王著摹刻的《淳化阁帖》[1](简称《阁帖》)。该帖共十卷,收入法书400余件,在历史上非常有名。[2] 但是,由于尚在初创阶段,《阁帖》的摹刻技艺还不够十分精良,颇有失真之处;在编辑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学术性错误(前人多将这些错误归咎于王著,但据启功先生考证,南唐后主李煜曾用“向拓”法集摹历代法书,成“仿书”十卷。此即《阁帖》底本,王著照本上石,实不能负其错误之责)。更令人遗憾的是,《阁帖》刻在枣木板上,不能耐久。历经百年,至宋徽宗时已皴裂不能施拓(一说是遭火焚毁)。 因此,宋徽宗遂有修订重刊《阁贴》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