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

拒绝使用暴力的理念
1
2
非暴力(英语:Nonviolence,来自梵语:ahimṣā,即不害,“不希望伤害或杀死”)指参与社会政治变革、拒绝使用暴力的理念,[1]作为介于被动接受与武装斗争的一种形式,“非暴力”方式参与的政治变革,包括非暴力反抗、公民抗命或其他强大影响力的不合作对抗形式,与和平主义类似。20世纪中叶以来,非暴力、非暴力抵抗等非武力手段为社会变革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推崇的政治与社会哲学理念。作为社会政治变革的实践,非暴力反抗与和平主义具有本质的差别。非暴力属于社会与政治变革,它违背压迫者的意愿,和权力、非正义和不公正现象斗争。非暴力的首要意义是合法的手段最可能导致合法的结果,甘地说过“这种手段可以比作是种子,它的结果就是一棵大树”,他解释道,哲学的核心就是被称作预兆式政治。

理念

“非暴力”是政治运动的一项伟大发明,暗含了佛教、印度教等中的东方哲学的精髓。其试图打动人心的力量,源于对暴力施加者心灵的伟大怜悯。当有一天,非暴力战胜了暴力,就是人类获得新生的开始。
作为政治理念,常常描述非暴力为“平民政治”,从全世界范围和历史眼光来看,非暴力理念常涉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如为争取印度独立,圣雄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美国人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争取非裔美国人公民权利的斗争,还有就是1986年菲律宾爆发的人民革命(EDSA Revolution,1986)。
另外,世界范围内有诸多文化和政治传统推崇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如亚伯拉罕诸宗教、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各个宗教等,佛教和印度教都反对任何暴力,主张以忍让和和平的方式解决一切争端,最终有了甘地创造性的印度民族独立的解放方式。非暴力中也有“活跃的”和“积极分子”等因素,这些信徒认同将非暴力作为一种获得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手段。因此,例如托尔斯泰甘地的非暴力就是一种拒绝使用暴力来进行社会变革的哲学理念和策略,但同时非暴力抵抗(也被称为公民抵抗)也被认为是一种被动接受镇压或进行武装斗争的替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