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

1993年成立的高分子科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英文名:Department of Macromolecular Science, Fudan University ),是中国高等学校中最早从事高分子科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单位之一,也是国家首批建立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1981年)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1]现任系党总支/系党委书记为刘顺厚,系主任为李卫华。[3][a]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复旦大学高分子研究所。[2]1981年,该系成为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点。1985年,该系成为首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04月,成立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首任系主任为杨玉良教授,研究所所长为江明教授。1994年02月,建立“国家教委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1998年05月,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经教育部统一评估,名列化学与生物组第一。1999年09月,开放实验室晋升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名为“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2002年02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7年08月,复旦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通过教育部考核评估,批准为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2011年10月,该系获科技部批准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年12月,该系 “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建设验收。[7]2016年10月,召开“第一届聚合物分子工程国际学术会议”(MEP-1,MEP-2016)。[7]2017年11月,完成由邯郸校区到江湾校区的整体搬迁工作,顺利入驻江湾校区化学/高分子楼。[7]2020年,高分子科学系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培养基地,2021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
高分子科学系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人、实验技术人员16人、管理人员12人),博士后等其他科研人员83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中组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人。[1]
2022年,彭慧胜杨武利、王芳、丁建东等人因《“顶天立地”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于同隐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荣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3年,彭慧胜、王忠胜、陈涛、孙雪梅和陈培宁凭借《基于取向纳米结构的高性能纤维太阳能电池》项目,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

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