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祖庙。《汉书·王莽传中》[1]:“建郊宫,定祧[tiāo]庙。”唐韩愈 《禘[dì]祫[xiá]议》:“其毁庙之主,皆藏于祧庙。”清昭梿 《啸亭杂录·太庙后殿》:“是日,已于奉先殿告祭,故太庙惟祭祧庙云。”清龚自珍 《语录》:“《春官》注,古濯、祧音近。此循其祧庙,文义明白。” 名词释义
《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 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 考庙即父庙,王考庙是大父即祖父庙,皇考庙即曾祖父庙,显考庙即高祖父庙。高、曾、祖、父四庙为亲庙,祖考庙是始祖之庙,郑注:“祖,始也。”孔颖达疏:“王立七庙者,亲四、始祖一,文武不迁,合为七庙也。”这就是说,周天子之庙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为不迁之庙;其它高、曾、祖、父为代迁之庙,因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儿子一辈,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亲庙之中了;到了孙子,连原来的曾祖也退出四亲,不成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亲庙随着辈份的降低而代迁,它们不是永远不迁之庙,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样,永远得到后代的祭祀。诸侯之庙有五,即始祖庙,这是不迁之庙;另有高、曾、祖、父四亲庙,为代迁之庙。 先祖追溯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