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星文

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将,中国抗日战争名将
吉星文(1908年4月14日 ~1958年8月24日),字绍武汉族河南省扶沟县人。中国国民革命军中将,中国抗日战争名将。[1][2]
吉星文,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他青少年时期生活极度贫困,但幸得母亲的期望与支持,得以进入扶沟县立师范学校学习。1923年,受到堂叔吉鸿昌的影响,他投笔从戎,到吉鸿昌下属的石敬亭处充当学兵。在军队中,吉星文以勇敢和身先士卒著称,很快升任连长。1933年,面对日本侵略军的威胁,他率领大刀队喜峰口战役中夜袭日军营地,击毙日军三百余人,并摧毁了一些重型装备,晋升为第三十七师第二一九团团长。1936年6月,吉星文进入国民党军校高级教育班第五期学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他率领部队坚守阵地,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期间击毙数千日军,但在持续的抗战中,他的部队也遭受了重大损失,他本人也在战斗中受伤。同年9月,吉星文晋升为第三十七师第一 一 零旅少将旅长,并获得国民党军政部授予的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吉星文曾参与内战,并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击溃,随后被调往福建。1949年9月,吉星文随部队撤退至台湾。1957年,吉星文被晋升为陆军中将,奉调赴金门,担任金门“防卫部”副司令长官。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吉星文在奔赴防空洞的途中被炮弹击中,次日去世,享年50岁。[2]
吉星文去世后被蒋介石追封为“陆军二级上将”,并入祀“忠烈祠”,并允身后一切从优褒恤。[2]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国家在卢沟桥畔修建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吉星文的抗日事迹,也陈列在其中。[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