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咒

佛教术语
《大悲咒》出自唐代西印度僧人伽梵达摩所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4]全名为《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现今通行的84句[3]《大悲咒》是一个变化差异较大的晚期增改本,并非伽梵达摩译本的原始面貌。[1]《大悲咒》按照内容文字的多少,有广、中、略三种版本的分类,《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是伽梵达摩译本的略本。《大悲咒》的错误不仅是传抄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听闻上的错误所致;除了文字的不断变化,《大悲咒》也发生了一些形态上的变化:在传抄时出现了各种围绕咒文的简化抄注本,由于此类抄本的方便实用,故比经本传抄量更大,而《大悲咒》本身也不排除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5]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意义重大。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具备浩瀚的利益功德,令人敬佩;无论是消障除难、得善遂愿,还是追求解脱。《大悲咒》都以其独特魅力为众生方便,因而有不在少数的佛门四众,寄於虔心持诵《大悲咒》以自利利他、护持佛法。[1]

来源出处

《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2]
典籍记载,观世音菩萨经历无量劫前,于千光王静住如来处首次听闻大悲咒。并受命以此心咒,普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当时的观世音菩萨位居初地,一闻此咒则超越八地,成为法喜充满的八地菩萨,立下为利乐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的誓愿,发愿后马上便具足千手千眼。此举为十方大地震动,十方诸佛为之放光普照。观世音菩萨此后又在无量佛会重闻此咒并亲自受持,即使经历了无数亿劫的生死变易,也常所诵持而不废忘,也因持此咒而常以莲花化生佛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