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鹱[hù](学名:Macronectes giganteus)为鹱形目鹱科巨鹱属的一种鸟类。巨鹱体长95-99厘米,翼展185-205厘米,体重3800-5000克。体型巨大,近似信天翁,是鹱科中体型最大者。上嘴结构特别,由管状鼻子构成,嘴端呈钩状,喙黄色,尖端绿色,腿呈灰棕色。鼻孔在嘴的上方成两个管口。巨鹱有两种色型,一种白色,一种黑色。 巨鹱繁殖鸟群栖于岛屿或大陆海岸上。飞行时看起来有些驼背,在陆地上行走灵活,在海里和海岸上争相取食鲸等动物的尸体,或捕杀较小的海鸟;以腐肉、头足类动物、磷虾、内脏、废弃的鱼和船上的垃圾为食,通常在拖网渔船和延绳钓渔船附近进食,在南半球海洋中绕极地活动。该物种通常在草地或裸地上的松散群落中筑巢,巢位 于地面上的浅洼,周边有卵石或干草。每窝产一枚白色的大卵。分布于澳大利亚南半部海岸和新西兰周围,通常发现于亚南极岛屿和南至南极大陆。 动物学史
1789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正式描述了巨鹱。他将其与所有其他海燕归入"Procellaria"(风鹱属),并创造了二项式名称"Procellaria gigantea"。格梅林引用了英国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John Latham)于1785年在其《鸟类概要》中描述和说明的“巨型海燕”。南方巨鹱现在与北方巨鹱一起归入"Macronectes"(巨鹱属),该属由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华莱士·里士满(Charles Wallace Richmond)于1905年引入。 Macronectes(巨鹱属)属名结合了古希腊语"makros"(意思是“伟大”)和"nēktēs"(意思是“游泳者”)。具体的种名"giganteus"是拉丁语,意思是“巨大的”。该物种是单一型的:没有识别出任何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