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纲目

南宋朱熹的史学巨著
《资治通鉴纲目》是南宋朱熹生前未能定稿的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通鉴纲目》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该书内容注重严分正闰之际、明辨伦理纲常,并注意褒贬春秋笔法。[2]
《资治通鉴纲目》在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基础上,参考其他史书,更正《资治通鉴》的谬误,补充缺漏,删繁就简,将二百九十四卷的内容缩编成五十九卷。记述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南宋嘉定三年(公元1210年)门人李方子获手稿,开始着手刊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首次印行。[1]
《资治通鉴纲目》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纲目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这种体裁最方便初学者使用,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纲举目张,结构分明,便于查找。[3]

概述

在这部史学巨著当中,朱熹修订了司马光正统观,加入了浓厚的道德信念和解释,例如:不承认王莽政权,于三国尊蜀为正统。全书以“纲目”为体,纲仿《春秋》,目仿《左传》,朱熹完成纲的部份,他的弟子赵师渊续成目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