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豫钟[1](1762年-1806年),字浚仪,号秋堂,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是一位清代学者、书画篆刻家。他出身于金石世家,擅长小学、书法以及篆刻,尤其以摹印技艺精湛而闻名。他的作品与黄易、陈鸿寿、奚冈齐名,同属于浙派篆刻“西泠八家”[2]。陈豫钟还对绘画颇有造诣,尤其是画兰竹,同时他也是一位收藏家,热爱收集金石文字。他的著作包括《求是斋印谱》和《求是斋集》,其中记录了他的艺术成就和生活经历。 人物生平
陈豫钟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乾隆时期担任廪生。他对小学和篆籀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精通篆刻。早期,他曾师从文彭、何震,后来则学习丁敬的技法。他的篆刻作品以其工整秀致的特点而受到赞誉。陈豫钟不仅在篆刻领域有所建树,他还涉猎绘画,擅长描绘山水、松、竹、梅、兰。 此外,他还是一个狂热的收藏家,对于金石文字、名画和佳砚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在嘉庆十一年(1806年)去世,享年四十五岁。 艺术贡献
陈豫钟的篆刻作品深受推崇,他的边款艺术更是独树一帜。他的边款常常采用密行小字的形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他的篆刻风格工整、含蓄,具有严格的法度和内敛的刀法,在浙派篆刻家中尤为突出。他的代表作“陈豫钟印”,是一枚自用印,上面刻有他的姓名、字号和斋号,风格工稳端庄。陈豫钟的边款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创作方法是以腕部为主导,通过手腕的转动来控制刀具的运动,使得刻款时石头的转动减少或者不转动。这种创新的方法让他能够轻松地完成大量的边款雕刻工作,而且效果非常稳定。在他的作品“希濂之印”的边款中,他详细描述了自己是如何摸索出这套独特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