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庸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
黄中庸(1030-1110),字长行,号军城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北宋景祐甲戌进士大理寺评事黄宠之子。
黄中庸从小受到其父黄宠的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上进,皇祐三年郡试贡元,皇[yòu]四年(1052)举福建乡试第一名即解元,次年,赴京会试第一名,即会元;经殿试中进士二甲第一名,即传胪。历官江西安福知县、县令,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北宋治平四年(1067)后,司马光温国公荐其才任太常博士[zhuó]广西北海通判,旋任邵武知府,后召入朝为太常卿,入值总理太常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礼宾司庙会,起草礼仪诏[gào]。与司马光、欧阳修包拯赵抃刘敞文彦博富弼王尧臣韩琦等齐名,天性浑厚,为人仁惠。温国公司马光荐其才,授浙江提刑。为官宽惠,能断奇狱,所活甚众,浙人德之。去日,士民乞留,以温公论荐累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后蔡京恶之,贬为太常博士,辞之,名入元祐党禁而致仕焉。蔡京败,有旨复起黄中庸为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未拜命卒赠侍中谥文正。[1]

个人经历

黄中庸反对奢侈,生活俭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动用国库银两,大兴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黄中庸上书进言说,国用空乏,眼前连军饷也难以支付,横征暴敛的结果,连有钱人家也怨声载道。并赞颂了先帝节俭爱民的举措。黄中庸还对官多政冗的旧裕提出批评意见.,治平二年(1065)协助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并主张广开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见还是颇得英宗赞赏,有的却没有被采纳。熙宁二年(1069)始,宋神宗王安石为宰相,推行新法,黄中庸对新法增加农税伤民之举多有指责,那些对他有积怨的官吏便把他当成司马光的元佑党人,黄中庸也因此由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宰相被降为太常院卿。直到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宋神宗,为他鸣不平,这才让他调任浙江提刑。
莆田市瑞龙庵西侧黄中庸故居